《历史的荣耀》 The Clory of Ancient china 历史研究社编著。最近几年对历史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不仅重读了三国,看了《明朝那些事》,《大秦帝国》 《曾国藩》《朝鲜战争》…… 对于历史中的经典桥段,喜欢从多角度进行了解前因后果。英雄,贵族,军阀,世家,个人,甲胄,官僚,儒生、方士,民众,反贼都在历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各种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催生,让历史精彩纷呈。
书中的章节,是由各个时期专业的历史学着编写。专业度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大量引用论文与书籍。书中近一半的篇幅讲解三国时期的趣事。
书中对于魏蜀吴灭亡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贵族的权利争夺,新旧势力的争锋,才是隐藏其后的黑手。不禁想起《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这本书。拿到现在公司内部来说就是,领导更换,执行层的倔强。地方豪绅,不大会随着朝代更迭,有大规模的变迁。地方势力在中央政权气的作用不可小嘘。他们在维护社会地位中,往往会采取,家族制度,政治联姻,教育培养,资助慈善等方式。比如熟知的诸葛亮,他的岳父是名将黄承彦。黄承彦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将领,曾经在战场上立下过赫赫战功,被皇帝封为“偏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少将军衔)。他媳妇黄月英更了不得。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诸葛六处岐山中用到的木牛流马都来自这位贤内助。诸葛亮的祖父诸葛珪曾经担任过太仆丞(管理皇帝宫廷财物的官职),父亲诸葛诞曾经担任过中郎将(一种军事将领职务)。虽然诸葛亮的家族在当时算得上是比较有声望的,但并不是非常富有。他的二哥诸葛瑾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曾经在吴国担任过大都督、镇南将军等职务,对于吴国的政治和军事事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讲到白帝城托孤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君可自取,出人意料,匪夷所思。托孤大臣还有一个出场率不高的李严,他又是何许人也,他的家庭背景是什么?所属派系?为什么刘备要用诸葛亮牵制李严。刘备又怎么知道马谡言过其实,不能大用。而诸葛亮痛失街亭后,方才后悔没听信刘备的话。
一个国家精神信念崩塌的影响,永远比任何派系斗争带来的危害更为深刻。
人类有个很诡异的心态:强者崇拜。这种心态不认”理”,只认”力”。当对手的实力只比你高出一点儿的时候,你被他打败时会愤愤不平;当对手的实力碾压你的时候,你被打败时反倒会产生一种强者崇拜。更加诡异的心态还有:把嫉妒留给了周围的人,把崇拜与羡慕予了不相识的外人。
关于道光的勤俭节约,是这样说的:勤俭节约固然是美德,但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对于能够轻轻松松”先赚他一个亿”的家族来说,勤俭不是最重要的。想要制定游戏规则,想要选对人、用好人,在潮起潮落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的不仅仅是盯紧己家的钱袋子。而对于一名国家领袖来说,最关键的就更不是勤俭节约,而是战略决策能力,集中力量办成大事。道光活生生的荒废了十四年,给后面的列强入侵,埋下了邪恶的种子。躺平,得过且过,要不的。再长的路,只要迈开步子,一定能到达终点。
为李鸿章正名,同期的翁同龢进行批判。翁同龢过于爱惜自己的羽毛,作为肱股之臣,没有任何的担当,没能把江山社稷放在心上,格局与眼界狭窄。推卸责任,龟缩幕后,即使再有学文有能如何?也违背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满嘴仁义道德未必真君子,顶着大师名号未必真学者。
李鸿章把北洋海军交给了心腹丁汝昌。其人对于李鸿章忠心耿耿,但是无军事才能,虚有其表,结党营私。最后把李鸿章的老底败了个精光。这种用人方式,即使在现在企事业单位中仍运用。不还是为了更好的掌控么。怕业务被能力强的员工学走,然后独立门户。可最终结果又是如何那?话说历史是人性与社会的镜子。确实可以从历史中学到经验的。学史可以明智。历史是人类进步的车轮,上面密密麻麻錄着我们的脚印。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有机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俯瞰更长远的道路,看清楚更广阔的天地。
明智来自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人性实验室,我们可以在这里观察人性的种种面相——爱与恨、善与恶、光明与黑暗。这些人性自古未变,只是时代背景不同而已。理解人性,就可以明白许多似曾相识的事物为何发生,也可以洞察未来隐藏的机遇与风险。
明智还源自对因果关系的深入认知。历史揭示了过去种种事件之间的复杂连结,让我们可以看清楚一个简单举动如何演变成巨大的历史浪潮,而一个政策又如何在几十年后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理解这些因果,我们就有希望在自己的时代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所以,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不断累积智慧,洞察深层的人性动机和事件演变的重大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加精彩而明智的人生选择。这是学习历史的终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