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读书有感,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身份的焦虑》这本书探讨了人在社会场域中关于自我认同的焦虑问题。生活中的焦虑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还是自我认知与社会身份的冲突导致。总觉的自己应该获取大多数人的尊敬,可社会却啪啪的打脸。

书中有几句话,写的非常细腻。

“一个人的自我是他所处社会的产物。”
“身份的焦虑来源于我们内在自我的碎片化。”

“无论赞同与否,财富的累积和展示似乎已经成为许多人实现自我和确立身份的重要方式。人们渴望通过高消费和奢侈品来显示自己的成功与地位。然而,在这种消费主义文化下,人的内在自我和真正的幸福却常常被忽略。过度追求物质,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与不满。”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哪些挣块钱的女孩子,上学期间看到同学买iphone,买包,买好看的衣服,自己也想拥有这些与自己身份不匹配的东西。结果花呗,借呗,有钱花,慢慢陷入借贷陷阱中。最终无奈只能向生活妥协,经人介绍就去卖酒,然后去陪酒,然后一步步走向红尘。挣的多,花的多,基本不会剩下什么钱。钱多了去整容,或者找个帅气的男朋友,满足自己的灵魂对冲下的缺失。再者三五成群去旅行。总之很少的人能剩下钱。穷苦家庭出身的女孩子,很少会选择这样的生活。

“每个社会都有一套主流的思想体系,这套思想体系通常体现了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和利益诉求。它通过各种渠道无形之中影响和规范着社会公众的思考方式和价值判断” 。 现在社会中评价一个成年人是否成功,几乎一致的通过财富来判定。前几年开始,我已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也不认同这种价值观。但社会的主流思想却是如此。我认为中国人群的社会地位需要从这几点来分:权利,声誉,财富,精神世界(自我认同)。

财富在权利面前,要做的是点头哈腰,唯唯诺诺,做好孙子就行了。这种现象在连续剧中司空见惯,如有机会亲身接触,定会记忆犹新。王总的小目标,马爸爸的我对钱不敢兴趣,为什么不能如日中天。公务员从目前的认知来看,其实是非常好的职业,只不过我不喜欢过着朝九晚五,从开始就能猜到结尾的生活。起起伏伏的人生才有意思,无拘无束,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背起行囊,去探寻生命的意义。

声誉这个相对好理解一些,明星,网红,名人,运动员等。这些全依靠这个活着,声誉没了,颜面扫地,合同频频解约,最后落的凄凄惨惨(他们的掺,也远优于普通工薪阶层)。这个也可以理解为村子或者镇上,有名望,会来事,能上能下的哪些人,知情搭理,街坊邻居有什么事情,都会请去议事的人。

财富这是普通大众,必然面对的。各种场合必离不开的话题。财富多寡,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如一个人穷,但是又特别坏,但是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我们如何界定这个人那?一个人很有钱,但是对待身边的人横眉冷指,颐指气使,阴阳怪气,尖酸刻薄,我们能称为成功么?这就好比动物们举行爬树比赛,参赛选手有猴子,大象,鹦鹉,狮子,山羊。结果其实很明显的。人各有特点,不能依据这一标准衡量是否成功。

精神世界,我觉得是国人普遍缺失的。你还记得你的梦想么?你还有目标么?三年计划,五年打算是什么?自己像成为什么样子的人?你的爱好是什么?想想挺可悲的,我去年还问过我的大学同学,他们回答我的大都是呵呵。

舍弃对物质与身外之物的过度依附,转而注重内心世界的建设,这是实现自我和获得真正快乐的要诀。一个人内在的平和与充实,而非外在的成功与富足,才是真正的幸福基石。“知足常乐”,不应只是口头之辞,更应体现在我们的生活选择与人生方向上。

end
  • 作者:kali(作者介绍)
  • 更新时间:2022-07-20 18:09
  •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
  • 转载声明:转载站点文章,请附上原文链接
  • 翻译声明:翻译文章会不严谨,请务必附上原文链接
  • 扫描阅读: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该文章